返回

大明:我在明朝当县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27章 彻底躺平的张典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门抄斩,这样的人是自己惹得起的?!

    如果自己还想要保住自己这条小命,那就不要再在背后里搞事情了。

    彻底躺平不香吗?!

    反正这几年赚的钱也足够自己挥霍几年了。

    大不了。

    改天去吏部使一些银子,找一些关系把自己调离上元县不就行了?!

    去哪儿捞不是捞?!

    非要把自己的脑袋给搞没有了?!

    所以张典吏通过上一次那件事之后,彻底躺平了。

    只要叶瑾不找他的麻烦,他没有就在公事房里喝喝茶,看看报,过一天算一天。

    但是今天他刚刚打开报纸,正要喝茶看报的时候,一阵激烈的击鼓声突然传进了公事房。

    张典吏被吓了一跳,抬头就朝公事房门口看去。

    一脸疑惑道,“这又是谁敲响了鸣冤鼓了?!”

    今天并不是放告的日子,而且现在还没有到应卯的时候,所以整个衙门里静悄悄的。

    这也导致鸣冤鼓的声音特别的突兀。

    张典吏的公事房在头上一间,侧窗正对着仪门,所以他抬头看向门口,就看到几个差役正慌忙跑出去查看究竟。

    不一会儿,这些差役又匆匆跑进去,进了旁边另一间的公事房。

    按道理,如果有人敲响鸣冤鼓,差役应该第一时间来向张典吏汇报。

    因为他是负责一县的全部刑名案件,现在有人击鼓鸣冤,怎么可能不经过他!?

    不过这些差役已经把他当成了一个透明人,直接进了另一间公事房进行禀报。

    因为这间公事房的主人,正是县尊老爷前段时间聘请的和尚师爷。

    而且县尊老爷已经放出话了,县里一般的庶务都可以由这个和尚师爷做主。

    换句话说,这个和尚的权力比张典吏这个九品官还要大。

    张典吏早就习惯了。

    看到旁边公事房的那个和尚匆匆出了门,朝着后院走去之后,又将自己的脑袋埋进了报纸里。

    没过多久,一个书吏进了他的公事房,小声说道,“三老爷,刚刚有人敲响了鸣冤鼓了。”

    张典吏的脑袋都没有抬起来,没好气道,“老爷我的耳朵又没有聋,我会听不到吗!?”

    “但是今天又不是放告的日子,为何会有人击鼓鸣冤啊?!而且刚才道衍大师急匆匆的去了后院,看来应该不是一件小事。”书吏又小声道。

    “这有什么,事出突然呗。”张典吏浑不在意道:“再说国朝制度,有人击鼓必须即刻升堂,不得有误,所以道衍和尚着急也在情理之中。”

    说着张典吏抬起头,看着这个和自己年纪相仿的书吏说道,“有话就说,有屁就放,装的神神秘秘的…”

    “是。”书吏点头哈腰,这才继续说道,“小的虽然不知道击鼓鸣冤到底是为了什么事,但是却知道击鼓鸣冤的是一些什么人,所以一定不是什么小事。”

    张典吏闻言,顿时来了兴致。

    放下手里的报纸,催促道,“说说看,到底是何人击鼓?”

    “是一群国子监的监生相公们。”

    “啊…”张典吏大吃一惊,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的神色。

    张典吏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

    一个千载难逢的,能够整垮叶瑾的机会。

    国子监监生是什么?!

    是后备官员,只要能够顺利从国子监结业,就可以入朝为官。

    更是一个势力庞大的利益集团——士林阶级。

    在古代,能读书举业(考科举)的可都不是一般人,至少是小康之家才有能力培养一个读书人。

    因为读书举业是很耗费钱粮的。

    不但要养一个吃白食的读书人,这个读书人还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妥妥的吃白饭。

    而且还要让他进入私塾或者学院读书,光是束倚都是一大笔费“一五三”用。。

    培养读书人的花费还不止这些,比如说笔墨纸砚也需要一大笔钱,比如说结交朋友也需要一大笔钱,比如说四处游学也需要一大笔钱。

    而且想要获得考试的资格,甚至还需要有功名的人保举才行。

    人家给你保举,难道是免费的吗?!

    这不也得花钱?!

    所以虽然科举考试是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制度之一,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和统治,但是其实也只是把寒门地主阶级纳入统治阶级之中而已,真正的底层百姓依然没办法实现阶级的跃升。


第227章 彻底躺平的张典吏(2/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